您所在的位置是: 首页 » 新闻中心 » 技术知识 » 铜型材挤压生产的核心技术要求
铜型材的原材料及坯料的质量是保证挤压型材性能的基础,核心要求包括:
1. 化学成分与纯度控制
o 铜及铜合金(如紫铜、黄铜、青铜、白铜等)的化学成分需严格符合国家标准(如GB/T 5231、ASTM B124等),重点控制杂质元素(如Pb、Bi、Sb等低熔点元素)含量,避免导致热脆;对高纯度铜(如T2紫铜)需控制氧含量(≤0.003%),防止氧化起皮或内部气孔。
o 坯料需通过水平连铸、轧制或锻造制备,确保组织均匀(无成分偏析、疏松),晶粒细化(避免粗大晶粒导致挤压开裂)。
2. 坯料质量与预处理
o 坯料表面需无氧化皮、油污、划伤,必要时进行车削、喷砂或酸洗处理;内部无缩孔、夹杂、裂纹等缺陷(通过超声波探伤检测)。
o 坯料尺寸精度(直径、长度)控制严格(直径公差±0.5mm,长度公差±1mm),确保与挤压筒匹配,避免金属“窜流”或模具受力不均。
模具是决定型材截面形状、尺寸精度及表面质量的核心工装,其设计与制造需满足以下要求:
1. 模具结构优化
o 型腔设计:根据型材截面复杂度(如薄壁、异形、多孔型材),采用“流线型”型腔,避免尖角、突变结构,减少金属流动阻力;通过“工作带长度差异化设计”(厚壁段工作带短、薄壁段工作带长)平衡金属流速,防止型材扭曲或开裂。
o 入口与出口设计:模具入口设合理圆角(R=5~20mm),降低金属流入阻力;出口设导向段(长度5~10mm),保证型材出模后稳定性。
2. 模具材料与性能
o 模具材料需具备耐高温(600~900℃)、高耐磨性及强韧性,常用热作模具钢(如H13、3Cr2W8V、5CrNiMo),经淬火+回火处理后硬度达HRC 44~48,且冲击韧性≥20 J/cm²,避免模具早期失效(开裂、塌陷)。
3. 加工精度与表面质量
o 模具型腔尺寸精度需达IT8~IT10级,表面粗糙度Ra≤0.8μm(抛光处理),避免型材表面划伤或“桔皮”缺陷;模具装配时需保证模芯与模套同心度(偏差≤0.05mm),防止型材偏心。
挤压工艺参数直接影响金属流动均匀性、型材质量及生产效率,核心控制要点包括:
1. 温度控制
o 坯料加热温度:根据合金类型调整(紫铜600~800℃,黄铜650~750℃,锡青铜700~850℃),温度波动控制在±5℃以内(通过中频感应加热炉实现精准控温),避免温度过高导致晶粒粗大、氧化严重,或温度过低导致变形抗力激增(易引发模具断裂)。
o 模具与挤压筒预热:模具预热至400~500℃(防止冷模具接触高温坯料导致热冲击开裂),挤压筒预热至300~400℃(减少坯料温度损失)。
2. 挤压速度与挤压比控制
o 挤压速度:根据型材截面复杂度调整,复杂薄壁型材(如散热翅片)采用低速(0.5~1.5 m/min),简单实心型材可采用高速(3~8 m/min),避免速度过快导致金属流动不均(产生内应力、表面裂纹)或速度过慢导致氧化加剧。
o 挤压比(λ):即坯料横截面积与型材横截面积之比,需匹配合金塑性(软合金如紫铜λ=30~100,硬合金如锡青铜λ=10~30),λ过大会导致变形抗力超过设备吨位或模具强度,λ过小则组织性能不均(需通过多道次挤压或热处理改善)。
3. 润滑与脱模控制
o 采用高温润滑性能优异的石墨基润滑剂(水剂或油剂),均匀涂覆于坯料表面及模具入口,避免金属粘模(导致型材表面“粘铝”缺陷);对易粘模的合金(如硅青铜)可采用“玻璃润滑”(高温玻璃粉形成液态润滑膜)。
挤压设备及辅助工装的稳定性是工艺实施的基础,核心要求包括:
1. 挤压机性能
o 吨位匹配:根据坯料尺寸、挤压比及合金变形抗力计算所需吨位(常用1000~8000吨卧式挤压机),主缸压力波动≤±2%,确保挤压力稳定;
o 导向精度:挤压杆、模具、挤压筒同轴度≤0.1mm/m,避免偏心挤压导致型材壁厚不均;
o 速度控制:主缸速度实现无级可调(0.1~10 m/min),响应时间≤0.5s,满足复杂型材的动态速度调整需求。
2. 辅助设备
o 加热炉:采用中频感应加热或燃气加热,温度控制精度±3℃,坯料加热均匀性(同一坯料温差≤10℃);
o 冷却系统:挤压后型材需在线冷却(风冷/水冷),冷却速度可调控(如紫铜冷却速度≥50℃/s,避免晶粒长大),冷却均匀性确保型材无弯曲变形;
o 牵引与矫直装置:牵引速度与挤压速度同步(偏差≤±0.5%),矫直精度(直线度≤0.5mm/m,平面度≤1mm/m)。
挤压型材需满足尺寸、表面、组织及性能的综合要求,核心检测内容包括:
1. 尺寸精度
o 截面尺寸:关键尺寸公差达IT9~IT11级(如壁厚公差±0.1~0.3mm),通过三坐标测量仪、专用样板或卡尺检测;
o 形位公差:直线度≤1mm/m,扭拧度≤1°/m,平面度≤1.5mm/m(针对扁平型材)。
2. 表面质量
o 无裂纹、划伤、压坑、氧化皮(深度≤0.05mm),表面粗糙度Ra≤3.2μm(光亮型材Ra≤1.6μm),通过目视、涡流探伤(检测表面裂纹)或白光干涉仪检测。
3. 内部质量与性能
o 内部组织:无气孔、夹杂、疏松(通过X光探伤或金相分析,晶粒尺寸≤50μm);
o 力学性能:硬度(如H62黄铜≥65HB)、抗拉强度(如T2紫铜≥200MPa)、延伸率(如QSn6.5-0.1青铜≥30%),需符合GB/T 2059或客户定制要求。
通过技术创新提升生产效率与质量稳定性,核心方向包括:
1. 数值模拟与工艺优化
o 采用有限元软件(如Deform-3D、HyperXtrude)模拟金属流动、温度场及应力分布,优化模具型腔结构(如工作带长度、圆角)和工艺参数(温度、速度),减少试模次数(试模次数≤3次/副模具)。
2. 智能化控制
o 引入工业互联网平台,实时采集挤压温度、压力、速度等工艺参数(采样频率≥10Hz),通过AI算法实现自适应参数调整(如根据坯料温度波动自动修正挤压速度);
o 在线检测集成:配备视觉检测系统(检测表面缺陷)、激光测径仪(实时监控尺寸),实现100%在线质量筛查,缺陷识别率≥99%。
铜型材挤压生产的核心技术要求可概括为“原料优、模具精、工艺稳、设备准、质量严”,需通过原材料纯度控制、模具结构优化、工艺参数精准调控、设备高精度保障及全流程质量检测,实现型材“尺寸精准、表面光洁、组织均匀、性能达标”的目标,同时结合智能化与绿色生产技术(如低能耗加热、环保润滑剂),提升生产效率与市场竞争力。